先说一下当前国内的所谓“培训”市场,各类咨询公司良莠不齐,挂羊头卖狗肉的比比皆是。
大多培训课程偏重“心态”和“意识”,其实是因为讲师实在是手头没料。
这类课程最好讲,但其实没有什么好的效果,甚至只是一种心灵骗局,这个话题比较大,有机会再说吧。
如果要探讨这类问题,我们首先就必须把那些“心灵导师”们丢一边去,来谈一谈真正的“培训讲师”。
上台能够控场,这是一位讲师最最最(原谅我用三个最,可以的话我都想打更多)基本的素质。
如果你发现自己上台会明显的语速加快、思维混乱、词不达意等等。那说明你目前还不适合做一名讲师,你需要更多的语言练习和台风练习。
培训归根到底是语言表演,是把生涩难懂的理论,通过培训讲师循序渐进引导听众接受的过程。所以一个培训讲师一定擅长演讲——是演讲,不是讲话。口才好是基础,而懂得抑扬顿挫调动气氛,才能保证你的听众不会因为主题的枯燥而分心。
甚至还有听起来很没有道理的几点——培训讲师声音要好听洪亮,而且长得不能丑。
语言能力是讲师武器,逻辑思维是讲师的盾牌。
当我们开始为一句话中,应该使用“持续”、“连续”还是“继续”烦恼时,我们就摸到语言能力的边了。
任何一位讲师,都必须努力训练自己言辞的“考究”。这有几个好处——帮助你用最短的句子清晰表达你的意思、用语言修饰你的失误、以及帮助你建立一个专家的形象。
而你要保证,在任何时候一位讲师对事物的评价都必须严谨和可验证。
当然,我们不可能一开始就做到完美,甚至永远不能做到完美。
但一位立志做好讲师的人,应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应该在哪些地方和那些“耍嘴皮子”的人看起来不一样。
每一个培训讲师,都是行业内的专家,至少必须是理论专家!
无论是不是技术岗位的讲师,也会有专业之间的区别。讲终端零售的,未必能讲市场营销。能讲市场营销的,未必能讲企业管理。
讲课不是平时聊天,有几个独特的见解就可以了。
也许很多新讲师觉得自己平时看问题一阵见血,分析问题逻辑清晰,这就可以上台讲课。但其实这只是序章而已。因为培训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找到问题”。
所以对你所要讲的课程相关的整个体系的知识都要有一定的把握,才能去真正找到问题的根源。拥有足够的案例支撑你去解决这个问题。
当然,在授课初期不会有这一类的问题。
绝大多数的讲师是从产品终端讲师做起的,毕竟怎么卖东西的理论已经很成熟了,问一下度娘再上几天柜台体验体验,也就差不多懂了。
准备永远都不够……
举个例子,我当初在湖南为一家公司做培训课,课题是手机卖场的运营问题。
为了完整我的课程,我必须去了解手机行业的发展史、谷歌的发展史、苹果公司的发展史、各个通讯运营商制式(联通、移动和电信)的区别、手机制造业的成本和运营相关的支出、各种手机原材料不同档次的市场价格、手机品牌运营的成本结构、销售的市场操作方案、关于手机的人体工程力学的知识、手机卖场的薪资考核结构……
最终这堂课的课时大概是六个小时,一天讲完。
但我足足准备了一个半月。
而这一个半月前,我已经做手机行业的培训两年了。
教学相长,才是培训师真正的前进之路。
如果你的课程一成不变,那你为什么不把你的ppt打印成小册子,直接发给大家就好了?
因为培训是互动的。
如果要做一个对比,课本类似于电影,一旦杀青,那放一百遍时和放一千遍时,他的内容都是不变的。
而讲师的课程类似于话剧。同样的课程每讲一次都会有所调整,而更趋近于完整。某个例子不够生动,或者某段讲述不够深入,或者某段数据不够准确……只有和听众在课后有足够的交流,你才能发现这些问题。
这种调整对于一个讲师是良性的,知识的更迭换代,会比你想象的还要快。我做公司专职培训的那几年,每个月大概只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来上课,剩下的时间都在上网刷专业论坛或者和行业内的各种岗位的朋友聊天。
以上大多是概念,这大概算是一个讲师的内力。但光有内力,我们还要有招数,之后我们试着讲一讲怎样可以上好一堂课。
先说一个漏斗原理。不记得是原话是哪位高人说的,自己感悟了一下。
这是正常交流中信息传达的示意图。我们会发现,再有效的沟通,对方最终所做到的和你所预想的,差距都会很大。这是正常交流中信息传达的示意图。我们会发现,再有效的沟通,对方最终所做到的和你所预想的,差距都会很大。
我认为一个好的培训讲师,就看如何把这种信息损耗降到最低,把这个漏斗形状的图案尽量变成一个长方体。
首先说第一个环节——备课
讲课不是日常说话,可以想到哪里讲到哪里,甚至讲到前后抵触也可以一拍脑袋“原来如此”。讲课不是日常说话,可以想到哪里讲到哪里,甚至讲到前后抵触也可以一拍脑袋“原来如此”。
因为一堂课要讲得内容很多,而且有明确的目的性。
所以我们才要借助ppt课件,帮助讲师把课讲完。
但这时会出现两种新讲师容易犯的错误。
一种是过度依赖ppt,甚至是在朗读ppt。
第二种是语言发散,离题万里。
所以你的课件一定要结构紧密,而且要均衡。自己要反复的试讲,保证脑海里有清晰的节奏——我讲到a之后,就该讲b了。
至于怎么做一份好课件……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第二个环节——话术
初上讲台的新讲师在课堂中讲解某个理论时,经常被台下茫然的眼神所击溃。
听众不是你,你对理论的理解是建立在你拥有成熟完整的知识体系之上的,听众没有。
所以你要做一个翻译过程——把你要说的理论变通俗,变形象,我们不是理论的搬运工,我们是理论的拆卸工。
举个例子:
所谓的“有限选择”,是我们在交流时常用到的一种方式。当你提出问题时,我们应该去预测对方的回答,而且事先准备好答案。但对方如何回答,我们是难以控制的,一旦出现了意料外的答案,可能会让我们之后的交流都处于被动。所以我建议每一位在提问时,不要出简答题,而是要出选择题,甚至是填空题。
就语言逻辑性上,这段话没有问题。但各位可以去做个试验,你在两分钟内表述完这样一段话后,百分之八十的人是听不懂的。
但如果这样说:
你问对方“你觉得我们这个方案怎么样”,那对方的会回答“不喜欢”或者“不同意”,因为你默许对方可以回答这类答案。但我们如果问“我是不是还有哪里没说明白”,其实就已经诱导顾客回答“有”或者“没有”,但很大程度上,会让顾客说不出拒绝的话。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有限选择”,让对方的回答是有所限制的。
会比之前的好很多,听得懂,才能记得牢。
之后,必须让听众自己尝试。相信我,再详尽的教程,也无法让人在网络上学会游泳。再简单的东西,也只有实际上手后,才能在脑子里留下印象。最基本的,你也要让听众一起读你给出的例子两到三遍。
把课程变成——讲(讲师说)演(讲师与听众互动演示)练(听众自己尝试) 的循环。
第三环节——回馈和改进
回馈环节并不一定要你自己执行,但一定要有人执行。回馈环节并不一定要你自己执行,但一定要有人执行。
因为很多课程的内容在实际操作中,会因为各种特殊情况而变得“不太适合”。
我在一次课程里,建议门店在经营时尽量的让店里“亮”起来。因为光明的环境会消弱顾客的防卫心理,而加大进店率、减少成交时的质疑。
课后有一家店主找到我,说他已经更换了所有的灯泡,也粉刷了墙面,但没有效果。
我让他把门店的照片发给我看一看,结果他的门店使用了暗色的木质地板,而且收银台直接用了原来遗留的一张办公桌,老大一张大班台啊。亮是亮了,但因为地板和收银台太过抢眼,从店外一看不像是做零售的,而像是做批发的。
之后在这堂课的群里,这位店主对我大肆推崇,进而使得另外不少将信将疑的店主也试着进行店内整改。
而我也偷偷在课件里加入了“布置分主次”的内容。
所以在课后进行回访、参与咨询,都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说一声——培训讲师也是一份工作,同样有优胜劣汰。如果只是因为培训师听起来很风光而选择这个行业,你不会走很远。
而题主所问的“怎样的公司利于成长”,我觉得培训师的成长来源于自己的知识积累和自我加压,因为任何企业的培训部门都比较边缘——除了专业的咨询公司,大多企业希望培训师同时也兼职业务员或者市场人员,这和国内对培训行业的认识和依赖有关。所以我的答案是——不要依赖平台,多提升自我修养,能跨部门的多功能培训师——上台能讲课,下台能接单,这才是公司需要的培训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