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三农,感悟中国
点击上方三农中国可以订阅哦!
近日,河南漯河市源汇区问十乡陶桥村的农村女孩陶千喜接到大学通知书后欣喜不已,她成为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村子培养出来的第238位大学生。陶桥村是一个只有231户、991人的小村庄,却先后走出了200多名大学生,其中博士13名,硕士21名,成为远近闻名的“博士村”。
在一些村庄,“辍学-打工-结婚生育-打工”是农家子弟的宿命。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国祥认为,尽管目前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教育资源失衡,乡村在教育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但是农村大学生滴水穿石的努力,同样会成为励志样本,依然能够给熟人社会的村民形成强大示范效应。
城乡教育水平客观上存在很大差距,但不管是教学条件还是老师的教学质量,应该来说还是属于外部的因素,并不是起决定性的因素,决定性的因素还是本人。在教学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努力,依旧能够涌现出大量的人才,这也是符合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即使教学条件很好很高,自己不去努力,同样的也不一定能够发展的很好,所以这个问题我们要辩证的看待。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促进教育公平,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大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进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整体的和谐稳定。
李国祥表示,近年来我国的城乡教育差距在不断缩小,农村教育的软硬件条件获得了较大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孩子更要努力,让自己更好地成才,乡村也需要更多的教育逆袭。
城乡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当然是不公平的。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消除城乡差距,其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现在脱贫攻坚,农村消除绝对贫困,两不愁三保障当中,对于贫困地区家庭的孩子也给予义务教育的保障,这一切都反映了党和政府正在想办法采取措施来消除城乡的差距,城乡差距的缩小农村的孩子更需要去努力,也才会有更好的前途,成为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因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有先后,有一些地方的发展可能比较慢一点,慢些的地区也不要失望,不要过多地强调外界的因素,而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成才。
记者:李鑫
统稿编辑:刘璐
责任编辑: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