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老站,搜索引擎当天收录,欢迎发信息
免费发信息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 扬州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都市圈政策解读【1】| 中国进入都市圈经济时代!

2019/6/26 10:24:31发布164次查看

photo by adam morse on unsplas
2019年2月21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9]328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首次明确了都市圈的概念,并开创性的提出了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一整套解决方案,必将对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和都市圈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华夏幸福是都市圈战略的践行者,长期致力于都市圈理论研究与实践。我们将结合《意见》,推出系列研究成果。作为开篇,我们将在本文中重点关注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都市圈化新特征,阐述都市圈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是城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已成为城镇化空间的主体形态。在我国快速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大城市的经济实力和辐射扩散能力不断增强,地域范围日益扩展,在人口增长、就业通勤、空间扩张、产业联系等层面已经打破行政边界,都市圈化特征日益凸显。但同时,城市间交通一体化水平不高、分工协作不够、低水平同质化竞争严重、协同发展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依然突出,都市有圈而难融!《意见》的发布顺应了城镇化发展规律,都市圈将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
城市大型化、中心化发展趋势下都市圈应运而生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城镇化进程飞速推进,2017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已经达到8.1亿人,较1978年末增加6.4亿人,年均增加164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52%,比1978年末提高40.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04个百分点。但和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我国城镇化率仍处于较低水平。根据国际经验,当城镇化水平达到 70%之前,城镇化水平都会保持较快增长,预计我国城镇化率仍将在未来十年左右稳步提升。
图1 2017年中国和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城镇化率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统计数据库、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图2 1960-2017年全球及中国城镇化率演化图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统计数据库、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从全球城市发展趋势来看,城市大型化、中心化特征明显。联合国人居署发布的《2016世界城市状况报告(the world cities report)》指出,目前按人口和gdp综合排名前600位的主要城市中居住着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预计到 2050年,全球超级城市将超过70座(2016年为36座),总人口将超过全球的16%(2016年为8.4%),届时,世界上城市人口的占比将达到75%。
我国城市的数量也显著增加,2017年末,全国城市达661个,比1978年末增加468个,增长2.4倍。城市人口快速增多,人口集聚效应更加明显。1980-2015年,全球人口增长了250万人以上的城市达92座,中国占到1/3。按户籍人口规模划分,2017年末,我国城区人口在400万以上的城市达到17个,而1978年末只有上海市一个。4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总人口数占我国全部城区人口的比重达到32.11%,远高于2011年的25.98%。
表1 2000年、2011年、2016年各等级城市人口数量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17年)、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图3 2000年、2010年全国各区县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差值分布
数据来源:中国人口普查数据、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从区域空间演化理论和国际发展规律来看,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之间依托发达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会形成空间组织紧凑、经济联系紧密的城市群。近年来,城镇化的加快推进与大城市的快速崛起为我国更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提供了机会。
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快城市群建设发展,并确定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19个国家级城市群。2016年,占国土总面积14.7%的我国前十大城市群,以全国14.7%的人口数创造了全国76.6%的经济产出,以特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将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空间载体。与国际相比,我国城市群在城镇化率、经济发展水平上仍有较大差距。作为中国城市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区域,2016年长三角城市群人均gdp约9.7万元;而早在2006年,美国东海岸城市群的人均gdp已高达6.2万美元。未来,在培育壮大城市群过程中,以大城市、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将扮演着“引擎”的作用。
表2 主要城市群各年份人口和gdp指标变化
数据来源:各省市统计年鉴、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我国城镇化已呈现都市圈化新特征
在城市向大型化、中心化发展的同时,都市圈化已成为中国城镇化空间格局的新特征。行政边界的限制逐渐被打破,各要素通过有序流动实现合理布局,人口、空间、产业等多个维度均呈现出都市圈化特征,高度网络化的城镇体系正在形成。
1、人口增长呈现都市圈化:人口加速向城市核以外溢出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人口不断向大城市集聚,受制于城市核有限的发展空间和承载能力,人口由中心向外围溢出,外圈层人口加速增长,与城市核的人口密度落差逐渐缩小,成为未来城市新增人口的主要承载地,预计未来将吸纳都市圈内超过70%的人口。
以北上广深四个成熟都市圈为例,2001年至今,北京市区人口增速放缓、甚至趋于停滞,外围区县人口加速增长,增速提高至4%,外圈层已出现广阳、固安等在北京发展腹地中起到关键支撑作用的节点性城市。长三角地区人口以上海、杭州为核心集聚连片分布,上海都市圈城市核在2010-2017年间人口增量为64万人,同期外圈层人口增量接近城市核增量的2倍,高达125万人,昆山、江阴等节点性城市人口均超过150万人。珠三角地区同样呈现出人口加速外溢的特征,人口在广州、深圳间连绵分布,外围的东莞、中山等均为百万人口级城市。
图 4 北京都市圈人口变动及热力图
数据来源:高德、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图 5 上海都市圈人口变动及热力图
数据来源:各区县统计年鉴、高德、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图 6 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人口热力图
数据来源:高德、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2、 就业通勤呈现都市圈化:跨行政区通勤已成规模
随着中心城市与周边邻接城镇社会经济联系的日渐紧密,跨行政区通勤已成规模。核心城市辐射范围内的卫星城成为吸纳人口和产业的重要载体,大量劳动力由于工作地点和居住地点的分离,往返于都市圈中心和外围圈层之间。
以北京都市圈为例,通勤联系已突破行政边界,超过36万人工作在北京、居住在环京,其中三河、固安、广阳人数最多;近11万人居住在北京、工作在环京,其中三河、香河、广阳占比最大。可见,行政边界和通勤距离对劳动力的制约正在削弱,都市圈一体化进程使得人流、物流、资金流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
图 7 工作地在北京的居住人口(左)、居住地在北京的工作人口(右)分布热力图
数据来源:高德、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3、空间扩张呈现都市圈化:外围节点城市开始网状化发展
都市圈在空间维度上呈现明显的圈层特征,除核心城市之外,外围节点性城市加速发展,从各城市自我循环的封闭式发展模式逐渐向大中小城市各具活力、结构合理的多级网络化城镇体系转变。
以上海、北京两个成熟都市圈为例,上海都市圈的多级城镇体系初步形成,除1000万人口以上的核心城市外,人口超过100万、20-100万、5-20万的外围节点性城市分别有5个、12个、10个。北京都市圈城镇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但与过去相较,仍明显呈现良性发展态势,7个外围城市人口超过20万。可见,区别于以往的单中心模式,特大城市空间规划正在向郊区新城、卫星城组团式多中心发展模式过渡,在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形成联动发展的都市圈“共生体”。
表3 北京、上海都市圈不同人口规模的城市(镇)数量
图 8 北京都市圈(左)、上海都市圈(右)城镇体系
数据来源:各区县统计年鉴、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4、产业联系呈现都市圈化:按价值链分布形成良性合作
城镇体系的演变带来了产业布局的重构,城市间互补性的增强打破了行政分割,都市圈内外联系不断强化,价值链上不同环节的产业得以在更大范围内有序转移、合理分布,更大程度地发挥区域发展规模效益和集聚优势。
以上海都市圈为例,上海老牌的汽车产业集群不断演变和拓展,逐渐形成覆盖全价值链的产业体系,并在空间上有序分工。下游零部件企业大规模向外围布局,总部、研发中心等关键职能则向城市核集中,由中心向外围覆盖价值链不同环节:城市核集聚总部管理和商贸功能;30km圈层专注于技术研发、学校培训、汽车博览等环节;50km圈层在紧密零件、发动机等零部件生产环节更具优势;80km圈层主要提供物流、测试场、内饰生产等服务;120km主要负责物流运输、发动机及整车生产;各圈层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良性合作。
图 9 上海都市圈汽车产业分布图
数据来源:高德、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5、区域联动呈现都市圈化:外围城市已与1线+、2线+城市相当
区域联动性的不断增强打破了外围城市传统的县域发展模式,促使其脱离原行政区划,寻求与核心城市及其周边城市的联合,加速向都市圈经济转型。除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之外,外围城市更大程度上受到都市圈核心城市的影响,在其辐射带动下跻身1线+、2线+城市行列。
以房价为例,都市圈外围城市的房价与行政区划的关系逐渐削弱,与其所受辐射带动的城市核密切相关。北京都市圈的大厂、固安、廊坊、沧州,和上海都市圈的嘉善、德清、太仓等外圈层城市房价均已高于部分三四线和省会城市。可见,受益于都市圈一体化,都市圈辐射范围内的中小城市将获得与二线城市、甚至一线城市相当的发展机会和资源。
图 10 北京都市圈外圈层城市及部分二三线城市房价对比
(2018上半年商品住宅均价)
数据来源: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图 11 上海都市圈外圈层城市及部分二三线城市房价对比
(2018上半年商品住宅均价)
数据来源: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都市圈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引领作用逐步显现
以都市圈为统计单元的gdp、人口、投资、创新要素等各主要指标显示,都市圈已成为各类发展要素在空间上聚集的主要载体。
1、都市圈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增长最给力的区域
从中国都市圈主要经济指标占比来看,31个都市圈gdp占比达到47%,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以广州都市圈为例,2017年广州都市圈gdp总额约6151.35亿美元,在2017年全球主要国家gdp排名第22位,超过瑞典、波兰,可以说“富可敌国”。
2、都市圈是中国资本最青睐、投资最集中的区域
图12 各城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布图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从金融配置来看,以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布为例,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的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占据了绝对优势,此外,苏州、无锡、东莞、佛山等地级强市也表现不俗,依靠自身经济实力脱颖而出,吸引来更多金融资本不断向这些城市及其周边地区集聚。
图13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金额及增速图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局、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从固定资产投资来看,2017年全国57%的固定资产投资与城镇化建设密切相关,投向了泛都市圈,其中44%直接流向都市圈,全国31个都市圈新增固定资产投资超36万亿,其中外圈层占比超六成,预计较长时间将维持在这一水平上。至2035年,以都市圈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预计累计拉动消费120万亿元。
表4 “十三五”已获批城市轨交项目情况表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局,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以轨道交通为例,“十三五”已获批城市轨交项目基本都位于都市圈核心城市或节点城市所在区域,批复总投资占比逾54%,设站总数为1219座,占比超45%,规划总长度超过2343公里。
3、都市圈是中国企业最聚集、创新最活跃的区域
图14 2017年世界主要国家都市圈500强企业占比图
数据来源:财富杂志、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都市圈是大企业的成长地和主要集聚地。如上图所示,截至2017年底,从国际上看,绝大部分世界500强企业都分布在各国的都市圈内,占比达到92.4%,仅35家世界500强企业位于以上主要国家非都市圈里。从中国来看,世界财富500强企业88%分布在各省会及其紧邻的周边区域,仅有12家世界500强企业分布在非都市圈范围内,约70%左右企业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都市圈内,杭州都市圈汇聚了3家,其他都市圈集聚了14家。
图15 中国上市公司分布
数据来源:wind、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如上图所示,截至2017年底,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都市圈的上市企业占比接近一半,70%的上市企业分布在东部沿海都市圈内。
图16 中国独角兽分布
数据来源:cb insights、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根据cb insights发布的全球独角兽榜单,截至2017年底,我国164家独角兽企业中的70家发源于北京,占比42%,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独角兽企业占全部的73%,独角兽分布密度显著高于其他区域。
图17 2017年中国申请发明专利数量分布图
资料来源:wind,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都市圈是新技术的发源地,也是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2017年,国内申请发明专利数量最多的地区分布在广东、北京、江苏、浙江和上海。其中,申请发明专利数量最多的50家企业,74%分布在北京、深圳、上海和杭州(如下表所示)。
表5 申请发明专利数量最多的50家企业分布表
资料来源:wind、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4、都市圈是中国交通最便捷、社交最丰富的区域
图18 机场起降架次数分布图
资料来源:国家民航总局、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我国31个都市圈核心城市高铁车次占比达到75%,航班起降架次占比达71%,高速公路里程占比50%,都市圈货运总量占比43%。
图19 中国微信用户分布图
资料来源:腾讯大数据、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2018年春节我国各都市圈核心城市抢红包top10分别是北京、深圳、上海、广州、成都、重庆、杭州、武汉、南京、苏州,微信在全球月活跃用户数首次突破10亿大关,以各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已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最活跃社交区域。
都市圈化已成为中国城镇化空间格局的新特征。都市圈作为资本的聚集地、人才创新的高地、交通的枢纽、文化的中心,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压舱石。
让我们迎接中国都市圈发展新时代的到来!

扬州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VIP推荐

免费发布信息,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2
企业名录